既要有敢于斗争的胆量和勇气,也要有善于斗争的方法和策略,二者结合、坚韧向前,革命事业才能攻坚克难,取得成功。
“‘砰!砰!砰!’城内某处清脆地响了三枪,这是指挥部的信号。”来到江西南昌,再读时任叶挺部第24师72团3营营长袁也烈的文章《“八一”的枪声》,仿佛军号响在耳畔、冲锋犹在眼前,革命军人的万马奔腾汇聚成了一股力量,让人心潮澎湃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南昌城头的枪声,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”。1927年8月1日前夕,逆境中奋起的力量正在积蓄。当时,大革命正如火如荼,国民党反动派却背叛革命、背叛人民,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血腥的屠刀。在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,共产党人认识到,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,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。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,贺龙、叶挺、朱德、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,举行南昌起义。
南昌起义的这道闪电,照亮了革命的夜空,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鲜明写照。在南昌市子固路165号,也就是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,大楼三层临街窗口处有3个白色箭头,指示着当年弹痕所在位置。走近细细查看,弹痕清晰可辨,无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场景,让人感受到打响第一枪的勇气。这石破天惊第一枪,正是源于革命先辈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、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,他们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、生死考验,都矢志不移,初心不变。由此,人民军队历经硝烟战火,一路披荆斩棘,取得一个个辉煌胜利。
南昌起义胜利后,国民党反动派受到震动,调集军队向南昌集结。中共前委决定分批撤出南昌,南下广东。在此过程中,起义部队被重兵围攻,历经数次激战,作战失利、损失严重。其中一部分起义军在朱德、陈毅等率领下,转入粤赣湘边界地区,开展游击战争,发动湘南起义,上了井冈山,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。从占领大城市到发动武装起义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,在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,中国共产党人再次认识到,既要有敢于斗争的胆量和勇气,也要有善于斗争的方法和策略,二者结合、坚韧向前,革命事业才能攻坚克难,取得成功。
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”我们党一路走来,有顺境也有逆境,有和煦阳光也有狂风骤雨,无不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、获得发展、赢得胜利。实践充分证明,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,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,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。迈入新发展阶段,面对改革发展稳定、内政外交国防、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,我们需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、提高斗争本领,以“踏平坎坷成大道,斗罢艰险又出发”的顽强意志,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。
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序厅,一座雕塑令人久久驻足: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,扣动着一把步枪的扳机,直指苍穹。这座名为《石破天惊》的雕塑,寓意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、敢于斗争的精神。品读那一刻、启航下一程,我们要牢记初心使命,坚定必胜信念,向前、向前、再向前。
(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)